7月30日,“长护险助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天津鹤童鲁能公馆圆满举办。本次会议由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医保局指导,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期照护研究院、天津医高专鹤童长照学院、天津城职鹤童社区康养学院协办。会议特邀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养老机构代表,共探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不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健康长久发展。
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顾问方嘉珂、 天津市长护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医保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俊兰、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理事、南开大学教授白红光、天津医高专鹤童长照学院院长赵平、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期照护研究院院长庞晓丽、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社会与事业学院院长付健、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秘书长、鹤童公益养老集团执行长马丹、天津市养老院科长赵丽娜天津椿萱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院长靳文静、鹤童公益养老集团长护险服务中心主任孙亚楠等嘉宾参加了此次会议。
五年实践显成效 痛点难点待破解
作为国家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是指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天津长期护理保险于2020年12月启动全市域制度建设工作,至今已持续近5年,逐步在养老机构落地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数据显示,天津已有431家定点长护服务机构,覆盖机构、居家、“机构+居家”等多元场景。以鹤童公益养老集团为例,其已实现44.5%的长护险覆盖率,日均为老人减免护理费用49元,切实减轻了失能家庭的经济负担。
长护险不仅让老人住得起机构,更让机构有了规范发展的底气。长护险制度实施以来,养老机构服务项目从基础照料拓展至医疗护理融合,服务标准逐步统一,运营资金得到补充。但与此同时,服务人员短缺、评估标准待细化、系统操作繁琐等问题仍制约着行业发展,这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实战案例传经验 多方智慧碰火花
研讨会伊始,一段“长期照护师基础照护技术”视频生动展现了专业照护的精细操作与人文关怀,令在场嘉宾直观感受到长护险服务背后的专业力量与服务温度。
随后的案例交流分享环节中,天津市三家养老服务标杆机构代表用数据与实例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聚焦行业痛点求突破,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鹤童公益养老集团长护险服务中心主任孙亚楠以数据说明制度成效:“通过长护险基金支持,我们的护理团队规模扩大30%,失能老人满意度达92%。
天津市养老院科长赵丽娜聚焦流程优化,详细介绍了机构如何通过标准化申请材料、定期评估复核,让95名享受长护险待遇的老人“少跑腿、好办事”。
椿萱茂天津养老业务中心院长靳文静谈及长护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首批定点机构,长护险让我们的品牌信任度显著提升,但10%质保金暂缓发放也带来一定运营压力。”
交流发言环节,与会嘉宾纷纷建言献策,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碰撞思想火花。“要让长期护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需从职业培训、薪酬体系两头发力。”“失智老人评估标准应更具弹性,避免‘能走就不符合’的一刀切。”观点碰撞间,行业发展的思路愈发清晰。
凝聚共识向未来 协同发力谱新篇
会议最后,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嘉珂发表总结性讲话。他表示,本次“小而精”的高质量会议需形成“会议共识”对外发布,要让更多人关注到养老机构发展和长护险推进的必要性;长护险应切实“托底”失能群体,强调提升生活质量,打破“养老机构=生命终点”的偏见。他寄望天津长期照护协会持续发力,有效联动医保、民政、卫健等部门,形成政府、机构、学界多方合力,将“长护险助力养老机构发展”做实,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长护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减轻经济负担,更是构建一个让失能群体“体面养老”的综合保障体系。本次会议聚焦养老机构与长护险发展,为社会各界搭建了行业深化交流的宝贵平台。
接下来,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将继续与社会各界深化合作、破解行业痛点,推动长护险从制度覆盖向服务提质跃升,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天津方案"贡献力量,让长护险真正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稳定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