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关于鹤童

《蓟州共识》

  2025年4月1日,第四届“尊严生·安乐死”国际论坛在天津蓟州恒大酒店成功举办。以下为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鹤童公益养老集团董事长方嘉珂在论坛上发布《蓟州共识》的内容,供大家参阅。

 

未标题-1.jpg

 

  今天,中国传统清明节前夕,我们齐聚在天津蓟州,围绕“安乐死”这一深刻命题展开对话,第四届“尊严生·安乐死”国际论坛达成以下共识:  

 

  荷兰作为全球首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通过严格的法律框架(如“自愿、深思熟虑、不可逆痛苦”三原则)与多学科评估机制,为临终患者提供了尊严离世的选择。日本通过“尊严死”的司法判例,逐步探索非积极治疗的合法性。其“患者意愿优先”的理念值得借鉴,但立法进程仍面临伦理争议与社会共识不足的挑战。

 

  中国尚未实现“安乐死”合法化,但公众对临终自主权的关注已在日益增长。鹤童自2016年4月16日、2018年4月13日、2023年4月4日,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尊严生·安乐死国际论坛”,积极推动医学、法学、伦理学界的跨界对话,倡导以临终患者为中心的关怀模式。我国更多地是依托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的模式,构建“减轻痛苦”为核心的临终服务,法律上的空白与伦理界的争议仍是主要障碍。

 

  而伴随人类长寿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对“生命质量”与“生命长度”的权衡逐渐成为公众议题的核心。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已有超过30个国家就临终自主权展开了立法讨论,非宗教化社会的接受程度在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临终意愿预判和疼痛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东方文化家庭决策的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突,要求立法的设计应更具包容性。 

 

  倡导在中国设立“安宁疗护与临终自主权”的国家级试点城市,推动“尊严离世”的立法进程。可参考荷兰、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建立多学科联合评估委员会,确保程序公正与患者意愿的真实性。探索“生前预嘱”的法律效力,明确医疗代理权与家庭责任的边界,减少伦理纠纷。医学界应推广非药物镇痛与心理舒缓技术,降低临终痛苦;法律界应联合国际专家起草“全球尊严生·安乐死伦理指南”,为立法做准备;教育界可依托鹤童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平台,开设生命伦理学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终点,如何走向终点,应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课题。要强化公众参与与社会支持,要通过社区宣讲、媒体专栏等,破除对“安乐死”污名化的认知;应建立国际互助网络,支持临终患者家庭获取心理疏导与法律援助。应“跨越国界,共筑尊严自主离世的理性之桥。”应“让每一个个体生命自主谢幕,以爱之名守护最后的尊严。”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